[摘要]本篇文章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关于 Promise是什么? Promise的介绍,有一定的参考价值,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其实想写 Promise 的使用已经很长时间了。一个是在实...
本篇文章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关于 Promise是什么? Promise的介绍,有一定的参考价值,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其实想写 Promise 的使用已经很长时间了。一个是在实际编码的过程中经常用到,一个是确实有时候小伙伴们在使用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。
Promise 也确实是 ES6 中 对于写 JS 的方式,有着真正最大影响的 API 特性之一。
本文是实际使用使用过程中的一个总结
看一下文件创建时间 2017-10-09,拖延症真是太可怕了。。。还是得增强执行力啊!不忘初心,加油吧!
前言 && 基础概念
Promise 是解决 JS 异步的一种方案,相比传统的回调函数,Promise 能解决多个回调严重嵌套的问题。
Promise 对象代表一个异步操作,有三种状态: pending、fulfilled 或 rejected ,状态的转变只能是 pending -> fulfilled 或者 pending -> rejected ,且这个过程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。
<!-- more -->
个人认为讲解 Promise 实际上需要分成两个部分
- 对于 Promise 构造函数的使用说明。 
- Promise 原型对象上的一些方法。 
Promise 构造函数
ES6 规定,Promise 对象是一个构造函数,用来生成 Promise 实例。
Promise 构造函数接受一个函数作为参数,该函数的两个参数分别是 resolve 和 reject 。它们是两个函数,由 JavaScript 引擎提供,不用自己部署。
resolve 函数的作用是将 Promise 对象的状态从“未完成”变为“成功”(即从 pending 变为 fulfilled ),在异步操作成功时调用,并将异步操作的结果,作为参数传递出去;
reject 函数的作用是,将 Promise 对象的状态从“未完成”变为“失败”(即从 pending 变为 rejected ),在异步操作失败时调用,并将异步操作报出的错误,作为参数传递出去。
下面代码创造了一个 Promise 实例。
function request() {
  return new Promise((resolve, reject) => {
    /* 异步操作成功 */
    setTimeout(() => {
      resolve("success");
    }, 1000);
    // 取消注释这里可以体现,Promise 的状态一旦变更就不会再变化的特性
    // reject('error');
  });
}接收
request()
  .then(result => {
    console.info(result);
  })
  .catch(error => {
    console.info(error);
  });上述 new Promise() 之后,除去用 catch 去捕获错误之外,也可以用 then 方法指定 resolve 和 reject 的回调函数
也能达到捕获错误的目的。
request().then(
  result => {
    console.info(result);
  },
  error => {
    console.info(error);
  }
);原型上的方法
Promise.prototype.then()
p.then(onFulfilled, onRejected)then 方法 是定义在 Promise.prototype 上的方法,如上面的例子一样,有两个参数,fulfilled 的回调函数和 rejected 的回调函数,第二个参数时可选的。
两个关键点:
- then 方法的返回值是一个新的 - Promise实例,所以对于调用者而言,拿到一个- Promise对象,调用- then后仍然返回一个- Promise,而它的行为与 then 中的回调函数的返回值有关。如下:
 
- 如果 then 中的回调函数返回一个值,那么 then 返回的 Promise 将会成为接受状态,并且将返回的值作为接受状态的回调函数的参数值。 
- 如果 then 中的回调函数抛出一个错误,那么 then 返回的 Promise 将会成为拒绝状态,并且将抛出的错误作为拒绝状态的回调函数的参数值。 
- 如果 then 中的回调函数返回一个已经是接受状态的 Promise,那么 then 返回的 Promise 也会成为接受状态,并且将那个 Promise 的接受状态的回调函数的参数值作为该被返回的 Promise 的接受状态回调函数的参数值。 
- 如果 then 中的回调函数返回一个已经是拒绝状态的 Promise,那么 then 返回的 Promise 也会成为拒绝状态,并且将那个 Promise 的拒绝状态的回调函数的参数值作为该被返回的 Promise 的拒绝状态回调函数的参数值。 
- 如果 then 中的回调函数返回一个未定状态(pending)的 Promise,那么 then 返回 Promise 的状态也是未定的,并且它的终态与那个 Promise 的终态相同;同时,它变为终态时调用的回调函数参数与那个 Promise 变为终态时的回调函数的参数是相同的。 
- 链式调用。把嵌套回调的代码格式转换成一种链式调用的纵向模式。 
比如说回调形式: 一个回调地狱的例子
a(a1 => {
  b(a1, b1 => {
    c(b1, c1 => {
      d(c1, d1 => {
        console.log(d1);
      });
    });
  });
});这样的横向扩展可以修改成(a,b,c,d)均为返回 Promise 的函数
a()
  .then(b)
  .then(c)
  .then(d)
  .then(d1 => {
    console.log(d1);
  });
//===== 可能上面的例子并不太好看 ===下面这样更直观
a()
  .then(a1 => b(a1))
  .then(b1 => c(b1))
  .then(c1 => d(c1))
  .then(d1 => {
    console.log(d1);
  });这样的纵向结构,看上去清爽多了。
Promise.prototype.catch()
除了 then() ,在 Promise.prototype 原型链上的还有 catch() 方法,这个是拒绝的情况的处理函数。
其实 它的行为与调用 Promise.prototype.then(undefined, onRejected) 相同。 (事实上, calling obj.catch(onRejected) 内部 calls obj.then(undefined, onRejected)).
// 1.
request().then(
  result => {
    console.info(result);
  },
  error => {
    console.info(error);
  }
);
// 2.
request()
  .then(result => {
    console.info(result);
  })
  .catch(error => {
    console.info(error);
  });如上这个例子:两种方式在使用,与结果基本上是等价的,但是 仍然推荐第二种写法,下面我会给出原因:
- 在 Promise 链中 Promise.prototype.then(undefined, onRejected),onRejected 方法无法捕获当前 Promise 抛出的错误,而后续的 .catch 可以捕获之前的错误。
 
 
- 代码冗余 
new Promise((resolve, reject) => {
  setTimeout(() => {
    resolve("reject");
  }, 1000);
})
  .then(
    result => {
      console.log(result + "1");
      throw Error(result + "1"); // 抛出一个错误
    },
    error => {
      console.log(error + ":1"); // 不会走到这里
    }
  )
  .then(
    result => {
      console.log(result + "2");
      return Promise.resolve(result + "2");
    },
    error => {
      console.log(error + ":2");
    }
  );
// reject1, Error: reject1:2如果使用 .catch 方法,代码会简化很多,这样实际上是延长了 Promise 链
new Promise((resolve, reject) => {
  setTimeout(() => {
    resolve("reject");
  }, 1000);
})
  .then(result => {
    console.log(result + "1");
    throw Error(result + "1"); // 抛出一个错误
  })
  .then(result => {
    console.log(result + "2");
    return Promise.resolve(result + "2");
  })
  .catch(err => {
    console.log(err);
  });
// reject1, Error: reject1:2Promise.prototype.finally()
暂未完全成为标准的一部分,处于:Stage 4
finally() 方法返回一个 Promise,在执行 then() 和 catch() 后,都会执行finally指定的回调函数。(回调函数中无参数,仅仅代表 Promise 的已经结束
等同于使用 .then + .catch 延长了原有的 Promise 链的效果,避免同样的语句需要在 then() 和 catch() 中各写一次的情况。
mdn-Promise-finally
Promise 对象上的方法
Promise.all() 用来处理 Promise 的并发
Promise.all 会将多个 Promise 实例封装成一个新的 Promise 实例,新的 promise 的状态取决于多个 Promise 实例的状态,只有在全体 Promise 都为 fulfilled 的情况下,新的实例才会变成 fulfilled 状态。;如果参数中 Promise 有一个失败(rejected),此实例回调失败(rejecte),失败原因的是第一个失败 Promise 的结果。
举个例子:
Promise.all([
  new Promise(resolve => {
    setTimeout(resolve, 1000, "p1");
  }),
  new Promise(resolve => {
    setTimeout(resolve, 2000, "p2");
  }),
  new Promise(resolve => {
    setTimeout(resolve, 3000, "p3");
  })
])
  .then(result => {
    console.info("then", result);
  })
  .catch(error => {
    console.info("catch", error);
  });
// [p1,p2,p3]
Promise.all([
  new Promise(resolve => {
    setTimeout(resolve, 1000, "p1");
  }),
  new Promise(resolve => {
    setTimeout(resolve, 2000, "p2");
  }),
  Promise.reject("p3 error")
])
  .then(result => {
    console.info("then", result);
  })
  .catch(error => {
    console.info("catch", error);
  });
// p3 error获取 cnode 社区的 精华贴的前十条内容
fetch("https://cnodejs.org/api/v1/topics?tab=good&limit=10")
  .then(res => res.json())
  .then(res => {
    const fetchList = res.data.map(item => {
      return fetch(`https://cnodejs.org/api/v1/topic/${item.id}`)
        .then(res => res.json())
        .then(res => res.data);
    });
    Promise.all(fetchList).then(list => {
      console.log(list);
    });
  });Promise.race() 竞态执行
Promise.race 也会将多个 Promise 实例封装成一个新的Promise实例,只不过新的 Promise 的状态取决于最先改变状态的 Promise 实例的状态。
在前端最典型的一个用法是为 fetch api 模拟请求超时。
Promise.race([
  fetch("https://cnodejs.org/api/v1/topics?tab=good&limit=10").then(res =>
    res.json()
  ),
  new Promise((resolve, reject) => {
    setTimeout(reject, 1, "error");
  })
])
  .then(result => {
    console.info("then", result);
  })
  .catch(error => {
    console.info("catch", error); // 进入这里
  });上述例子中只要请求 未在 1 毫秒内结束就会进入 .catch() 方法中,虽然不能将请求取消,但是超时模拟却成功了
Promise.resolve(value) && Promise.reject(reason)
这两个方法都能用来创建并返回一个新的 Promise , 区别是 Promise.resolve(value) 携带进新的 Promise 状态是 fulfilled。而 Promise.reject(reason) 带来的 rejected
有的时候可以用来简化一些创建 Promise 的操作如:
const sleep = (time = 0) => new Promise(resolve => setTimeout(resolve, time));
// 这里创建一个 睡眠,并且打印的链
Promise.resolve()
  .then(() => {
    console.log(1);
  })
  .then(() => sleep(1000))
  .then(() => {
    console.log(2);
  })
  .then(() => sleep(2000))
  .then(() => {
    console.log(3);
  });有时也用来 手动改变 Promise 链中的返回状态 ,当然这样实际上和 直接返回一个值,或者是 使用 throw Error 来构造一个错误,并无区别。到底要怎么用 就看个人喜好了
new Promise((resolve, reject) => {
  setTimeout(() => {
    resolve("resolve"); // 1.
  }, 1000);
})
  .then(result => {
    return Promise.reject("reject1"); // 2.
  })
  .then(
    result => {
      return Promise.resolve(result + "2");
    },
    err => {
      return Promise.resolve(err); // 3.
    }
  )
  .then(res => {
    console.log(res); // 4.
  })
  .catch(err => {
    console.log(err + "err");
  });
// reject1几个例子
下面来看几个例子:
关于执行顺序,具体可搜索,js 循环
new Promise((resolve, reject) => {
  console.log("step 1");
  resolve();
  console.log("step 2");
}).then(() => {
  console.log("step 3");
});
console.log("step 4");
// step 1, step 2, step 4 , step 3在使用 Promise 构造函数构造 一个 Promise 时,回调函数中的内容就会立即执行,而 Promise.then 中的函数是异步执行的。
关于状态不可变更
let start;
const p = new Promise((resolve, reject) => {
  setTimeout(() => {
    start = Date.now();
    console.log("once");
    resolve("success");
  }, 1000);
});
p.then(res => {
  console.log(res, Date.now() - start);
});
p.then(res => {
  console.log(res, Date.now() - start);
});
p.then(res => {
  console.log(res, Date.now() - start);
});Promise 构造函数只执行一次,内部状态一旦改变,有了一个值,后续不论调用多少次then()都只拿到那么一个结果。
关于好像状态可以变更
const p1 = new Promise((resolve, reject) => {
  setTimeout(() => {
    resolve("success");
  }, 1000);
});
const p2 = p1.then((resolve, reject) => {
  throw new Error("error");
});
console.log("p1", p1);
console.log("p2", p2);
setTimeout(() => {
  console.log("p1", p1);
  console.log("p2", p2);
}, 2000);观察这一次的打印
第一次打印出两个 Promise 的时候都是 pending ,因为 p2 是基于 p1 的结果,p1 正在 pending ,立即打印出的时候肯定是 pending ;第二次打印的时候,因为 p1 
的状态为 resolved ,p2 为 rejected ,这个并不是已经为 fulfilled 状态改变为 rejected ,而是 p2 
是一个新的 Promise 实例,then() 返回新的 Promise 实例。
关于透传
Promise.resolve(11)
  .then(1)
  .then(2)
  .then(3)
  .then(res => {
    console.info("res", res);
  });
//   11给 then 方法传递了一个非函数的值,等同于 then(null),会导致穿透的效果,就是直接过掉了这个 then() ,直到符合规范的 then() 为止。
Promise 的串行调用
使用 Array.reduce 方法串行执行 Promise
const sleep = (time = 0) => new Promise(resolve => setTimeout(resolve, time));
[1000, 2000, 3000, 4000].reduce((Promise, item, index) => {
  return Promise.then(res => {
    console.log(index + 1);
    return sleep(item);
  });
}, Promise.resolve());
// 在分别的等待时间后输出 1,2,3,4这篇文章到这里就基本上结束了,相信 如果能理解上面的内容,并且在实际项目中使用的话。应该会让工作更高效吧,对于新的异步使用应该也会更加的得心应手。Promise 的使用相对简单,可能后续再出一篇如何实现一个 Promise 吧。
以上就是Promise是什么? Promise的介绍的详细内容,更多请关注php中文网其它相关文章!
				
				
					
微信
					分享
				
网站建设是一个广义的术语,涵盖了许多不同的技能和学科中所使用的生产和维护的网站。
  关键词:Promise是啥? Promise的介绍